地名形成规律与特点
地名是人们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它的形成与历史、地理、人文有着内在的联系,其规律则是以区域地名群为基础,形成的带有共性的地名趋向。我们将潜江市地名置于本土的历史、地理环境中考察,可以探究出潜江市部分地名形成的规律与特点:
一、水环境是形成各政区地名的主流。
潜江市地处鄂中南江汉平原腹地,南望长江,北临汉水。远古时期,潜江属江汉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和气候渐变中,逐渐演变为古云梦泽湿地。长江和汉水裹胁着泥沙,从南北两翼以漫流和冲击的态势将潜江地域塑造成水网密织、河湖相间的平原地貌。境内有芦状河、泗港河、夜汊河三支岔流分流汉水。经过千年治水的演变,当今有兴隆河、东荆河、汉南河等三支岔流分流汉水。据《潜江水利志》记载,清咸丰元年(1851)统计,境内的主要河流有15条,属汉水水系12条,属内荆河水系3条。全县有千亩以上湖泊17个,面积81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的5.58%。
潜江密织的水网成为其地理特征,以水为源或派生的地名应时而生。细数潜江行政区域地名,首先是潜江之名源于潜水,全市10个镇、7个街道、6个管理区的地名大多与水有关联:
龙湾镇始称龙湖镇;
张金镇始称张金河;
渔洋镇因水广鱼丰得名;
王场镇原名蚌湖区;
高石碑镇因五代时筑有高氏堤以御汉水,后世立碑纪念先贤得名;
浩口镇原名嵩子口,意为长满青蒿的河口;
老新镇原名老新口,依东荆河溃口的时序命名;
积玉口镇地处借粮湖畔,依湖口取其名;
竹根滩镇是潜水芦洪河入口之地,因汉江滩地宽广得名;
熊口镇因姓氏和湖口组合得名。
潜江市现所辖的10个镇,皆因水或水环境得名。此外,在街道办事处类型中有洋口、周矶也皆因水得其名。20世纪50年代,潜江接纳大量河南、湖南籍移民,建立了总口、熊口、后湖、周矶、运粮湖、白鹭湖等6个国营农场,均因水(湖)命名。全市23个区镇处因水得名的有18个,占比78%
潜江市各政区辖治的群众自治组织乃至农村居民点,因水环境得名的地名更是遍布各地。使用频次最高的地名用字有:垸、岭、桥、湾、河、湖、嘴、洲等。
二、移民史是姓氏地名形成的主因。
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使湖广境内的人口骤增。据《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记载,在湖广的98万移民人口中江西籍移民约为69万人,占总人口的70%。大量移民进入潜江各地,结草为界划分居地并拓荒造田,他们以姓氏为基础融合地理环境命名自己居落之地,如张家湾、李家台、陈家岭…大量以姓氏命名的村落由此产生。在潜江比较典型的如杨市街道所辖的黄城村,据族谱记载:明初从江西迁入。全村一百多户同宗同族,祖传的蔑匠手艺代代相传,至今家家户户都是制作蔑货的小作坊。类似的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居民点)约500多处,只是规模大小不一。
潜江市域的地名结构,以地理环境为大背景,彰显了以水为源的地名特征。同时,也体现出地名实体承载的新石器时代、楚地历史、三国文化、长江和汉水流域文化多元融合与传承的特征。凸现了水是生命之本、文化之源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