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石 碑
高 石 碑
在潜江,大大小小带“高”的地名有好几个,高场、高口、高湖台等等,但汉水之滨地势较低,也有一个带“高”的地名,那就是高石碑。
那么,为什么这里叫高石碑呢?既然叫高石碑,就一定有碑,那是一块怎样的碑,它又在哪里呢?
多少年来多少代,人们一直在苦苦寻找,却没有发现它的半点踪迹。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4月,时任高石碑镇党委书记的马在学,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种种信息,组成专门班子,终于在汉江外滩的长市村,挖出了这块石碑。石碑高2.5米,宽1.2米,厚0.22米,连同底座,高约4米。在不产石料的江汉平原,如此之大的石碑实属罕见,将石碑竖起来,正是名副其实的“高石碑”。此碑现藏于潜江市博物馆,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诠释了“高石碑”地名的由来,同时为研究高石碑的历史和汉江河道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化解了高石碑人民心中久久的疑团。
原来,高石碑古称“长脑渊”。清顺治十七年(1660),当地人在修复的汉江干堤上,竖立起一块高大的石碑作为纪念,也就是长市村挖出的那块石碑,因而改名叫“高石碑”,算来已经有350多年的历史。现在,高石碑是高石碑镇政府所在地,而60多年前,它只是一个小集市。高石碑东临汉江大堤,堤外有一码头,每天早晚都有一班客轮停靠。那时没有公共汽车,人们赶潜江、上沙洋、下汉口,都在这个码头上下。半支香烟就可走上两个来回的小街上仅一个商店、一家餐馆。可那时的商店、餐馆虽小,却是国营的,里头的服务员吃的是商品粮,与农民吃的农村粮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有码头,小小的街道上一年四季人来人往,僻静的乡村也变得活跃起来。后来,又有了供销社、食品所、棉花采购站等县属机构。再后来,长市公社的行政机关也搬到了高石碑,高石碑名副其实地热闹起来了。
集镇的兴起总是与水、路、人相关,古人讲究“逐水草而居”,高石碑便是依水而生,依水而旺。如果说汉江是它沐浴的福水,那么,六十年代初开挖的兴隆河就是它洗濯的清流。它以大堤当枕,伸开双臂,将粮棉油气一股脑儿搂进怀抱。如果将高石碑比作一个人,那它就是一脸的福相,一身的福气。
高石碑作为县辖行政区是四十年前的事。1975年撤区并社,撤掉了蚌湖区,将永久、长市、钟市、蚌湖等几个小公社合并为长市人民公社,公社治所设在高石碑。据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后任县财政局局长的雷新汉介绍,之所以将公社机关设在高石碑,是因为可以无偿使用漳湖垸农场的国有土地,而节省了人民公社的农田。这种地方本位主义的思想,出于当时“以粮为纲”的社会背景,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石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高石碑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北依“黄金水道”汉江与天门市多宝镇隔江相望,西与荆门市沙洋县接壤,东南与江汉石油管理局毗邻,是潜江、天门、荆门三市交界的口子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一块投资兴业与休闲宜居的风水宝地。
高石碑是高石碑人民的家园,是高石碑人民情感与灵魂的栖息地。
高石碑是高石碑人民引以为荣的抗洪救灾的胜利纪念碑,而兴隆水利枢纽又增加了为它的高度与厚度,使之成为高石碑人民迈向新征程的新的里程碑。
/鲍邦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