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市古镇
长市古镇
中国当代最大的人工运河引江济汉工程的最东端,从长市村十组街道中心横穿而过,因此这里就成了引江济汉工程的项目中心。意外的是,这里不仅开通了引江济汉的河道,筑起了中国平原第一坝,建造了高大的桥梁,雄伟的船闸,而且挖出了尘封已久的长市古镇、古码头遗址。
2013年5月上旬,引江济汉工程挖掘河道时,在高石碑镇长市村十组发现了一座深埋于泥沙之下的码头古镇遗址。市博物馆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现场勘查,发现了被汉江泥沙掩埋的一条呈东西走向、长约280米、宽约80米、深约4米、文化堆积层约1至2米的灰砖墙倒塌遗迹,发掘出不同规格的灰砖数以万计,同时还有大量的罐、碗、盘、碟、杯等陶瓷器皿。
据市博物馆考古人员介绍,目前,该遗址可以确定为明清时期汉水南岸的航运码头——长市古镇。长市古镇遗址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堆积之厚、砖块数量之多、文化内涵之丰富,在同类遗存中实属罕见,在我市尚属首次发现。从采集到的大量文物推论,长市古镇始建于宋末元初,毁于晚清,繁荣兴盛达600余年。
这个繁忙的古码头,每天过往船只上千艘,货物装卸通宵达旦。当时曾有歌谣:“晚上千船来靠岸,天亮万民集上赶,晨起三点去摆渡,钟到子时居未眠。”足见其繁华兴荣。古镇一度成为辐射江汉腹地的商品集散地,因市场繁荣而形成的“长久之市”,与现“长市村”地名正好吻合。
进一步考证发现,遗址中还有当时人们依汉江河边修建的牌坊、陵园、庙宇、商铺、祭堂、戏楼、街道等,全用不同规格的灰砖和青瓦建筑而成,说明古镇曾经历过洪水冲击后的重建。长市码头古镇的发现,为研究汉水流域的河道变迁、水文灾害、聚落形态及人文环境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高石碑是长市古镇的化身,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又让高石碑唤醒了昔日古镇的繁荣,成为潜江旅游的亮点。
/孙绪江 黄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