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地名故事 > 附 录 > 附 录

潜江民俗

潜江民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俗话说“年小月半大”,这一天家家都要吃团子,或元宵、汤圆。团子是用大米面粉做的,个儿大,有糖馅、菜馅、肉馅,和元宵、汤圆一样,象征团圆。元宵节热闹的是夜晚,热闹的是看花灯。官方和民间艺人编扎了各式各样精美的花灯,有的花灯上写有谜语,挂在公园、广场和街道边,让观看者赏灯猜谜,猜中有奖,图个吉利。
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是清明节,是人们郊外踏青、扫墓的日子。无论远隔千万里,无论尊卑贵贱人等,都要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凭吊、祭奠,给坟墓拔草清秽,添土培坟,然后挂上“吊子”,焚香烧纸。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潜江人叫“端阳”,又把五月十五叫“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叫“末端阳”。端阳节的美食是鸡蛋、粽子、包子、油条,也有纪念屈原划龙舟抢标的活动。潜江特别流行“毛脚女婿”送端阳、徒弟给师傅送端阳的习俗。近年来,不光毛脚女婿,大凡嫁出去的女儿,只要父母健在,每年都要送端阳。
情人节
中国本没有情人节,近年来,西方文化渗透,中国人也过起了西方公历2月14日的情人节。又因为传统节日七夕节牛郎织女的爱情元素,所以很多人把农历七月七日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既然是节日,恋人们便理所当然的在这天约会、传情,于是,农历七月七日便成了热恋中的人们所期待的中国情人节。
鬼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是鬼节,也叫“中元节”,和清明节一样,是祭奠先祖、故人的日子。不同的是,清明节要去墓地,而鬼节是在家里。自家做好饭菜,以素菜为主,比如用冬瓜块当蒸肉,也有的摆放些水果、副食。就餐前,在祖先牌位前焚香燃烛,然后紧闭大门,一家人在门外静候祖先们先“吃”,等待片刻后,方可开门入席。更重要的是“写纸壳”,俗称“打爹爹巴巴”。纸壳相当于寄到天堂祖先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冥钞、纸钱、纸衣等。纸壳一般写给始远高曾祖先六辈先人,每位可写2——7封,入夜前烧,祖先们各自收下自己的纸壳,便回到天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又是一年的丰收节。人们趁八月十五日一年中月亮最圆的这个夜晚,一起观看明月,一起讲述一年的辛劳与喜悦,一起吃月饼、赏月、品茶,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这一天要陪伴老人到户外活动,秋游赏菊,不宜外出的则在家中休息。儿女们要为长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为老人祝福祝寿,以表孝敬之情。
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是小年,也称“送灶神”。这天各家各户要清扫厨房,为灶神焚香化钱,感谢灶神一年四季为全家人烧火做饭,让一家人平平安安,以求来年平安如意。又因旧时住茅屋容易失火,所以祭灶神也是人们祈求灶神降福免灾,保佑平安。
春节
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过年”。春节的庆祝可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习俗丰富多彩。
一是大年三十之前,家庭成员都要赶回家“团年”,无论远在天涯海角。
二是大年三十晚上,必须去坟头或骨灰存放处为祖先“点灯”,焚香化纸。
三是大年三十夜,儿孙们要“打灯笼”,到屋外各个角落走一遍,表示驱邪。要通宵点灯,“守岁”迎接新年。
四是大年初一早上,家中当家男人要第一个早起,洗漱之后到神龛上为祖先灵位焚香化纸,然后念“开门发财”打开大门,又在堂屋外点燃香纸、蜡烛,鸣放鞭炮。然后进屋,把家中所有人的名字叫一遍,祝新年发财。女主人则要招待全家人吃汤圆,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
五是拜年,初一拜父母,给父母、祖父母、伯父、叔叔拜年。如果住处离得远,也要一家一家去拜年,所以叫“拜跑年”。初二拜见岳父母,就是女人回娘家拜年,夫妻二人带上孩子去拜娘家亲戚。之后亲友之间相互拜年,一直拜到正月十五。十六日以后就不为敬了。
女人“扯脸”
女孩子扯脸是出嫁的前几天,请内行的女人,用一根线把女孩脸上的汗毛扯去,也叫“开脸”。女孩子扯脸婚前仅此一次。婚后的女人觉得脸毛多了,也可以扯脸,算是美容。女人嘴巴上的汗毛,扯去后显得靓丽,光彩照人。不过,扯脸比理发师剃得疼,但扯过之后不容易再长,故而沿袭至今。
男人不留胡须
留胡须者必是高龄老人,而且是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岳父母都已去世。若父母健在留胡须那是暗骂父母没早死,是不孝,会遭天谴。所有即便是高寿的老人,留胡须的也很少。还有,父母在,儿女不可以庆寿,无论五十岁、六十岁还是七十岁。因为只要父母在,儿女就是“孩子”。
婚礼
1、订婚,又叫“定亲”、“开亲”、“拿八字”,是恋爱男女经双方父母同意后举行的一个确定婚姻关系的仪式。摆几桌酒席,相当于是宣布二人已有心上人,以拒绝别人的求亲。
2、结婚,又叫“完婚”、“过会头”、“过喜事”。一般要提前选定婚期,也就是“择吉日”,俗话说“择的日子选的期”。选好婚期后,给亲友发请柬,请亲友们届时参加婚礼。结婚仪式喜庆隆重,双方父母到场,儿子、媳妇当众叫公婆,族中长老宣布纳入某某为本族新人,才算媳妇是本姓之人。尔后闹洞房,亲友们涌进洞房庆贺新人新婚。
婚庆之日万事吉利,所以有一些讲究。如生孩子未满月的女人不准参加婚礼。丈夫不到六十岁死亡的女人不许参加婚礼,连帮忙也不要,因他们夫妻没有白头到老,不吉利。
婚后第二天,新郎送礼到岳母家,称“谢亲”;新婚一月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叫“回门”,在娘家玩足一个月后,新郎接新娘回家。
葬礼
丧葬是我国孝文化中最严格、最讲究的一种形式。家中老人过世,子女、亲戚要戴孝。子女要穿白服、白鞋,扎白头巾、白头绳,系白腰带。近年来渐渐采用节俭易行的佩戴黑纱,孙辈以下常在黑纱上粘贴小块红布。
岳父、母逝世,长女婿分别写下“泰山其颓”(岳父)和“泰水生寒”(岳母)挽词一幅,挂在灵堂正中。无女婿由儿子做轴,挂在灵位后面。其他女儿和儿子无权做轴。俗话说“娘死三年满,爷死二年半”,三个清明节后,才可除灵,即将挂轴烧掉,让亡者升天。
为死者举行葬礼、出殡也要择日子。出殡前,儿女日夜守灵,不得离开亡者。同时请道士为亡者超渡、明路,主要是歌颂亡者一生功德,让子孙尽孝。出殡时,由家中长子端灵位或遗像走在前面,其余亲属在棺前执绋,也有用黑纱拉棺的,叫“拉纤”。棺木(骨灰)入坑后,亲属先兜土掩棺,再由帮工掩埋堆坟。骨灰埋好后叩头离开。送遗像回家(骨灰不能进家)快到家时,亲属列队,跪着传递遗像。由长子先传,传递时手持遗像,举过头顶,传给下一位,然后到队列最后跪候,准备再次传递。这样,循环往复,一直传至大门口,再由长子接遗像挂到灵位上,叫“安灵”,至此葬礼完毕。
此后,遗像灵位前要点长明灯,燃香烛。出殡后连续三天,要送米水、饭食、烟把去亡者坟头,叫“叫饭”。第三天,敬完米水后,为亡者坟上加土,点燃烟把,焚香化纸,叩首跪拜,然后把杯盘碗盏、筷子、瓦罐全部摔碎,表示亡者永不食人间烟火,叫“圆坟”,俗称“完烟狗”。其后是“满七”。从去世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壳、香纸,三十五天后算“满五七”。孝男孝孙男这35天之内不得理发,叫“留孝头”。然后还有“守孝三年”,守孝三年内,过年不贴红对联,一般是绿或黄纸写的孝联,多写“守孝三年容易满、思亲千载不能忘”之类,表示不忘先辈之恩。正月初一亲友要来灵前敬香。古时当官者要辞官归里守孝三年,还有人搭棚在父母坟前守灵。最后是到“娘死三年满,爷死二年半”,即三个清明过后“除灵”。除灵时将各种灵屋、灵位、孝联一一搬出室外火化,表示亡者已归天封神。
生日
1、洗三。“洗三”是婴儿出生三天后,请接生婆为孩子洗身换衣,一般要宴请亲朋好友,外婆要送“鸡子饭”,也有请满月酒习惯。不论是外婆,还是其他亲友都要“送粥米”,外带一块布。旧时外婆家送礼最重,一蒸饭,二十斤米,五十个鸡蛋,十斤肉,十斤鱼,二只母鸡,请一人挑去,连扁担都是新买的,送去的东西一件也不带回。如今改为送钱,外婆家还要送小孩玩具、金银首饰,也有为女儿送礼物的,花上几千万把元的也有。反正那天亲友们都睁大眼睛看外婆家送来的东西,少了就丢脸。
2、抓周。“抓周”是孩子满一周岁时,娘舅家送上贵重礼物,亲友送上礼物表示祝贺。抓周时,桌上放着糖果、书本、笔、玩具等物品,让孩子即兴去抓,名曰“抓周”。若孩子抓了笔,便言其将来前途远大。因此父母一旁暗中指挥小孩儿抓笔、纸、书,若不听话抓了糖果、玩具,便不如意。现在人们崇尚科学,对于抓周只当是一种游戏,无论抓到什么,都一笑了之。
3、过十岁生日。孩子满十岁,一般是虚岁,娘舅要给孩子“送生”,礼物贵重,其他亲友也送礼,如今改为送钱,又兴起点歌台,让小寿星在点歌台上表演节目,给亲友致“答谢词”。然后十个小孩子同小寿星坐一桌,一起吃生日蛋糕,一起祝孩子生日快乐,幸福成长。
4、祝寿,是儿孙、亲友在长辈50岁、60岁、70岁、80岁生日时,给老人祝贺寿辰。但无论谁,若父母、岳父母健在就不能举行祝寿仪式。祝寿时,寿星高坐大堂上,儿孙一一跪下行礼,送上长寿面、蛋糕。不过,有“男不过三(十),女不过四(十)”的说法,无论男女庆寿,都要在五十岁以后。
入赘
入赘,也叫“招女婿”。招女婿必须经族中长老和族长允许。一般要先申请族长,介绍入赘女婿的出生、人品。族中长老要问明对方的五辈祖先是否与本姓有血缘关系,本姓嫁出的女人后代须过了五辈才可联姻,俗称“出五服”。来做女婿的人要接受族长的问询,忠于本姓,并由族长赐姓赐名,然后在家谱上写下某女的名字,一旁加上招某人(名字)为婿字样,才算通过。
入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来做女婿的人愿意改名换姓,新的姓名随女方的姓,名字可保留原名中的派字。有儿女后,长子必须随母姓,并按母姓的字派改名。第二个孩子若随父姓,称之为“回户”。另一种是双方父母协商好,女婿不改名换姓,女方招女婿是为了帮家带口,因为家里缺乏男劳力,老辈人年龄大,弟妹年龄又小,需要有人帮扶。生下儿女随父姓,在女方过几年后,携家带口回男方家,叫“卷帐”或“回南巢”。若女方家后继无人,便将“次子”随母姓,长大成人后送回女方家,称“立门户”。
饮食
俗话说“一日三餐”,可竹根滩、杨市、泽口一带农闲时只吃二餐,夏季时令食品是焌米茶、火烧粑。
家常菜肴有炒鸡蛋、腌鸭蛋、荷包蛋、蛋汤、煎鱼、蒸菜、粉蒸肉、粉蒸鱼等。还有调口味的腌菜、酱菜,主要有腌洋姜、酱萝卜、咸菜、豆豉、榨胡椒。
逢年过节或婚丧酒宴的菜一般有鱼糕、蛋卷、红烧肉、扣肉、掺汤圆子、蓑衣圆子、滑鱼片、蒸鳝鱼片、炒鳝鱼丝、红烧鸡块、炖全鸡、糖醋排骨、蒸排骨、炒猪肝、炒藕丁。汤类有猪肝汤、龙骨汤、排骨汤、鸡汤、藕汤、莲子汤、白木耳汤。
潜江人把早餐叫“过早”,清早碰上熟人都会问一句“过早没有”。中餐叫“过中”,也叫“午饭”,晚餐叫“吃夜饭”,也叫“晚饭”。
请人帮工,一般是“四盘两碗”,俗话说“四盘两碗,吃了不管”。宴请客人则是“四大六小”,也就是十碗。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酒席越来越丰盛,一般是十二碗、十五碗,多的有二十碗。菜品不断翻新,宴席越办越豪华。
住房
二十世纪50年代,百分之八十的是茅草屋,土木和砖木结构的占少数。
到了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砖瓦房渐渐多起来,住房格局基本上是三间三拖,通常七柱九檩,九柱十一檩,厨房另做。
80年代后期,出现了居民建楼房,一般是二层楼房,也有少数三、四层的。时下,绝大多数人住上了楼房,拥有小车的人也越来越多。现今农民建楼房,都留有车库。有车出行方便,乡下人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服饰
新中国成立初,男子一般穿长袍、马褂、对褂,女子穿襟衣、背褂。
50年代,中山装、学生服已很普遍。
60年代,全国人民学解放军,时兴军装。
70年代,妇女开始穿裙子。
80年代后,登山服、滑雪衫、夹克、港衫、运动衫、连衣裙流行,冬季一般改为卡叽、涤卡和棉制大衣,羽绒服、人造棉、风衣。
90年代流行穿西服。
2000年后,品牌时装、牛仔服盛行,花色款式不断更新,流行时装层出不穷。
代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普通家庭无任何代步工具。
70年代个别家庭有了自行车。
80年代后自行车普及。
90年代后摩托车兴起。
2000年后,摩托车、电动车成为主流。
2010年后,私人汽车越来越多。

地名综述政区概况历史沿革域境变迁地名成规大事记
地名查询政区聚落城镇街巷交通运输水系类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红色地名地域品牌
图文地名图文地名
信息发布命名信息更名信息
地名法规地名法规

Copyright © 2021 www.qjdmfw.cn 潜江市地名公共服务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07955号-1